巢湖市实施“四森”工程创建“三宜”生态城
发布时间:2017-10-26 11:46:39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1181
为把巢湖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市林业局大力实施“四森”工程,让森林覆岭、森林进城、森林环路和森林入村,达到绿色延伸,河水变清,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休闲之都、美丽家园,城市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一、森林覆岭。累计投资7.76亿元,完成植树造林13.42万亩,全市森林面积465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9.1%,森林活立木蓄积90.3万立方米,同比2011年提高3.9个百分点和3.5万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合肥市造林绿化二等奖。
(一)引资造林。创新造林模式,不栽无主树,期间共引进浙江绿峰、南京首屏集团、合肥尚德集团、安徽凭祥集团、安徽金海园农业科技等206家企业(大户),投入资金6.3亿元,建成412个集林苗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经营基地,经营面积近10万亩,占全市总任务的87%,目前,引资造林已成为我市植树造林的主要方式,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具体很强的引领作用。
(二)公益育林。一是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科学区划公益林和商品林,共界定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11760公顷,商品林面积20770公顷;二是对重点林区进行封山育林计1.8万亩。三是名木古树保护。全市47株名木古树均实行挂牌保护,其中银屏牡丹与苏湾镇广佛村的一株古银杏树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名木古树名录。
(三)服务兴林。一是搭建融资平台,成立巢湖市林权交易中心,通过林权抵押,为企业(大户)向银行融资2930万元;二是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建设油茶和薄壳山核桃基地1.3万亩;三是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带领45家企业(大户)参加由国家林业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签订17个合作协议,融资2.4亿元,连续2年获得大会特装展银奖。
(四)全民建林。积极开展以“建设森林城市,推进森林为民”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确保义务植树尽责率在95%以上,截止目前3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330万株,建设青年林、工会林、巾帼林等各类群众共建基地12个计0.7万亩。
二、森林进城。按照“出门见绿、500米见公园”标准,全面推进道路、公园、街头、小区和城市空闲地绿化景观工程,绿化到边到角,大绿量多层次,变卫生死角为城市亮点,累计投资4.58亿元,实施绿化项目137个,已建大型公园7个,各类游园22个,新建小区绿化18个,老旧小区绿化提升4个,新增、提升城市绿地515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0.3%,人均占有绿地12.5平方米。
按照“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映、林城相融”的建设目标和“绿成片、树成荫、花成景、鸟儿鸣”的发展理念,对城区63条道路进行精心设计,重点打造城市风光林带,形成大绿量、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力争做到“一路一景”,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35%以上,绿化达标率在98%以上,绿化里程65公里,栽植各类绿化大乔木67475株。
(三)森林环路。按照“以路为骨、以林为韵”的思路,建成绿色长廊175公里和省级精品示范道路2条。其中重点是对巢湖北岸40.5公里的滨湖大道进行了绿化和提升,共投资1.82亿元,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着力打造安徽最美最长绿色旅游景观大道,并配套建成绿道35.2公里。
在树种选择上,多选择彩叶树种和乡土树种,丰富大道色彩,如香樟、桂花、红叶石楠、棕榈、栾树、雪松、合欢、玉兰、红枫、紫薇、樱花、杨梅等,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四季常绿和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对道路两侧50米-150米林带采取“政府租地、公司造林、专业管护”的造林绿化新机制,建设1.6万亩大型林苗一体化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对于调整沿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针对不同地段和不同地形,采用不同的绿化方案,通过乔与灌、花与草、常绿与落叶树种之间的有机搭配,形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观效果,既考虑到车行、人行视线范围内的通透性,又能利用多品种苗木的点缀释放出巢湖美景。
(四)森林入村。把村庄绿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相结合,加大农村水库、塘坝、沟渠、道路、村庄等五小工程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森林村庄与森林集镇,2013年已建成14个省级森林村庄。(市林业局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