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报》专版刊发“巢湖市组织工作巡礼”
发布时间:2017-10-26 13:41: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2118
近年来,巢湖市上下同心,合力打造“产业高地、旅游胜地和生态之城”,为合唱“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注入强有力的“巢湖声音”。 各级党组织自觉在全局中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坚持抓具体,抓深入,抓重点,基层党建工作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
1月22日《合肥日报》第A06版党建专栏专门刊发“巢湖市组织工作巡礼”----《服务经济新常态 迈出党建新步伐》
建立关爱基金 增进党内和谐
巢湖市建立党内关爱帮扶发展基金,每年底对农村80岁以上无职老党员,以全覆盖的方式发放每人500元的生活补助,增进了党内和谐。
党员捐款制度化。每年“七一”前,市委下发专门通知,组织发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党员进行一次自愿募捐。市党内关爱帮扶发展基金已先后募集7次,共有5.5万多人次参与捐款,共募集292.3万多元。
严格管理规范化。出台了《党内关爱帮扶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基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集中慰问。每年“七一”和年终前开展党内慰问活动,主要慰问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80周岁以上农村无职老党员。临时救助。对因大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提供适当的补助。创业帮扶。针对有生产发展项目的生活困难党员,以限期无息借款的形式扶助他们进行创业。
走访慰问常态化。基金建立以来,已先后9次集中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农村老党员6300人次,总慰问金达201.9万多元;先后资助市直生活困难党员职工19人次3.8万元;支持13名有创业项目和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党员创业。
开办“干部大讲堂” 领导干部上讲台成新常态
出台了《关于开展“干部大讲堂”和单位业务论坛活动的通知》,每月最后一周利用半天时间开展“干部大讲堂”,“干部大讲堂”的授课人是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和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授课内容由授课人结合自己分工分管的工作确定课题并报市委主要负责人同意,授课内容涉及“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旅游发展”、“社会管理”等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此外,作为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必要补充,“干部大讲堂”还先后邀请了中央党校、中纪委等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授课。“干部大讲堂”活动的参学人员为市领导及各乡镇、街道及市直各单位党政班子成员,并且每期大讲堂中,都安排专门时间,由参会者就自身的工作心得或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建议或学习心得进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交流发言。同时,为配合大讲堂开展,组织编印《巢湖论坛》集中刊载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为广大干部搭建交流平台。目前,已举办“干部大讲堂”9期,培训干部近万人次,发挥了提升干部素质“加油站”作用,被誉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宣传政策的“广播台”、干部交流的“大舞台”。各地各单位也都开展了单位“业务论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上讲台,切实做到了“台上能讲、台下能干”。
实施年轻干部“育苗助长”工程
分类选苗。采取民主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干部个人自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干部的一贯表现、工作业绩,确定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人选,积极储备人才。根据后备干部的专业特长、气质特点、能力素质、工作岗位等情况,分类别确立培养方向,量身打造培养计划。定期分析后备干部成长情况,实行优胜劣汰。
一线墩苗。实施“五进”计划,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农村、复杂环境、项目建设、重点工程等发展一线锻炼。2012年以来,先后选派了80多名市直年轻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联络员,30多名年轻干部到合肥市直机关跟班学习,160多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村镇规划指导员,120多名年轻干部投入服务城市大建设工作,30多名新提拔的副科级年轻干部先后到市信访局挂职半年,25名年轻干部抽调驻外招商。基本实现了每一个重点项目至少有2名年轻干部跟踪服务,每一名年轻干部至少有2个以上重要岗位锻炼经历,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提升综合素质。
跟踪扶苗。一是落实一对一帮扶,各级班子成员与年轻干部结成“1+1”对子,切实搞好传帮带。二是开展部门负责人、单位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的三级谈话,及时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工作情况,适时鼓励、关心和提醒。三是加强日常考核,建立挂职、选派、抽调、驻点干部的“干事档案”,对照岗位目标,综合分析研判,考评结果与奖励、评优和提拔使用挂钩。
择优用苗。采取“三个优先”的做法,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优先安排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职位空缺时优先充实有多岗位经历的年轻干部,班子调整时优先配备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在2011年乡镇换届中,选拔了8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充实进乡镇领导班子,其中有2人成为乡镇正职。2012年,在新农村、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中,有22人被提拔、9人被重用。2013年,从工作满3年的选调生中,选拔3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27.6岁。2014年新提拔的4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33人,占68.8%。
教育在先 强化干部“规矩意识”
坚持教育预防为先的原则,实施强有力的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让干部懂规矩、守规矩、敬畏规矩。
深入组织专项学习。根据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及监督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新精神,编印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学习材料》,并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确保达到“领导干部要熟悉、组工干部要精通”的基本要求。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学习材料》1000本,召开各级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或专题会议80多次,举办相关培训班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000多人次,组织360多名领导干部参加了知识测试。
开展任前测试和谈话。组织拟提拔的科级干部在任前公示期间进行闭卷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党风廉政法规知识、干部选拔任用及监督工作政策法规、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等。测试成绩载入日常表现档案,并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截至目前,已组织10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前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同时,安排市委领导和组织部负责人,以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纪律和廉洁从政规定为重点与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谈话,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督促其自觉约束和规范领导行为,促进廉洁从政、依法行政。
实施反面案例警示教育。采取分批集中组织“一把手”、新提拔干部、重要部门副职、关键岗位中层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旁听法庭庭审、收看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电教片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帮助干部改变作风,不断增强规矩意识。
实录干部日常表现 凭实绩用好干部
全面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档案制度,看干部凭档案,用干部凭实绩。
一是规范干部日常表现建档内容。重点做到“四个记录”。全面记录履职情况,主要包括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取得成绩、群众评价和社会影响以及年度考核测评和评定等次情况。准确记录个人重大事项变化情况,主要包括家庭财产及收入变化情况、本人婚姻变化情况、本人出国出境活动情况等。真实记录奖惩情况,主要包括本人获得上级表彰奖励情况、违法违纪及受处分情况。动态记录能力素质提升情况,主要包括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情况、学历变动情况、职务职级变动情况。
二是严格干部日常表现建档程序。坚持“三制”,建好干部日常表现档案。报送资料签收制,各单位报送的干部日常表现资料信息,由组织部负责登记签收,并及时编录存入该单位日常表现档案。记录信息责任制,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真实、简明、摘要地记录,并按照目标完成、表彰奖励、批评惩处等三类进行归案。通报情况定期制,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表现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公示和通报。
三是强化干部日常表现档案运用。在选任干部时,把干部日常表现档案作为提拔重用的直接参考;在年度考核时,把干部日常表现档案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去年以来,根据干部日常表现情况,提拔重用了表现突出的16名优秀干部;约谈了3名履职不到位的干部,对6名作风不实的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2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分别进行了免职和降职处理。
四措并举 助大学生村官“跃龙门”
帮带关怀促成长。建立“4+1”联系帮带机制,即离退休老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分工包村负责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联系帮带人,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基层工作,实现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重视组织培养,先后发展25名大学生村官入党。
培训交流提能力。每年举办一期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班,增强岗位履职能力。举办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培训班和SYB创业培训班,提升创业能力。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26期,培训大学生村官586人次。已有2名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
考核激励激热情。制订《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大学生村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村党组织做好大学生村官每天工作实录,按月汇总到乡镇。乡镇党委每半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考评。市选聘办按照量化考评办法,综合镇村考评意见,研究确定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等次。
搭建平台促成长。抽调任职三年以上的6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市信访、团委、组织等部门进行2个月锻炼。安排12名大学生村官兼任本村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第一书记。通过换届选举,63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4人当选为村“两委”成员,其中3人担任村正职。从任满至少一个聘期并且每个聘期考核等次为称职及以上的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考12名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面向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了21名村第一书记或书记,使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锻炼成长。全市123名大学生村官中,考上公务员35人,考上事业单位29人,被央企聘用3人。
紧扣发展 打造技能人才建设新高地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着力推动各领域人才脱颖而出。开展了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创建产业发展高地”为主题的巢湖市十大行业系列劳动竞赛活动。比赛项目设置上紧密围绕全市产业体系和重点领域,设置电工、缝纫、电焊工、渔网编织、中餐宴会摆台等10个项目。全市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近万名职工参加,对优秀者分别授予巢湖市“五一劳动奖章”和“金牌职工”称号,并给予奖励。
以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依托长江学院和巢湖市职教中心,分别建立巢湖市高级技能人才和初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探索“高校—示范基地—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新模式。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定点培训机构由原来的19家缩减到8家,提升了培训质量。
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培训力度。2014年,企业新录用人员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办理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进行上岗前技能培训的,由市财政给予企业适当补贴;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职工培训后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由市财政给予企业适当补贴。2014年,市财政用于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补贴资金达65.2万元,帮助845名企业职工取得了技师、高级工等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