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分站: 苏湾镇 栏杆集镇 柘皋镇 庙岗镇 夏阁镇 中垾镇 黄麓镇 烔炀镇 银屏镇 散兵镇 槐林镇 坝镇 中庙街道 卧牛山街道 凤凰山街道 天河街道 亚父街道

柘皋镇汪桥村选派干部:富民强村 不辱使命

发布时间:2017-10-26 13:58:43 来源: 阅读次数:2774

根据组织安排,徐济昌于2010年3月份选派到柘皋镇汪桥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刚到村工作时,汪桥村内基础设施差,没有一条水泥路,基层组织弱,换届选举经常出现困难,是全市有名的“难点村”。两年来,他牢记组织重托,不忘群众期盼,在市选派办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选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基层组织活力、提速群众致富步伐的“三提”工作思路,积极为村办实事,努力为民做好事,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村容村貌和村内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日益密切,在最近召开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汪桥村被授予“市级先进模范村”荣誉称号。

一、强化组织建设,增加班子战斗力

村级基层组织是村级发展的战斗力所在,其强弱关乎村级发展快慢。他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紧密结合汪桥实际,多措并举,使组织建设呈现出崭新风貌。

一是村级基层组织显著加强。认真规划落实《汪桥村党组织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党建工作制度,创建了汪桥村先锋在线信息点网站,村网页在柘皋率先获得“全区村级示范网页”、巢湖市五星级网页等荣誉称号;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电教及远程教育制度,扎实开展了民主评议村干部、评议党员等活动,使得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加强,宗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全面实施了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会、党务村务公开、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全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民主管理氛围。

二是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在党员发展上,坚持“十六字”标准,两年共发展新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11人。在村干部队伍建设上,以2011年上半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幅度优化村干部队伍,2名年届60岁的老干部光荣离岗,一名致富能手,一名退伍军人新进村班子,本地村干部平均年龄从52.3岁下降到42岁,村班子结构明显优化,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是“五大载体”建设齐头并进。实施“双向承诺”,村党总支承诺为民办事14件,普通党员承诺事项100多件,承诺兑现率100%。落实“双培双带”,培养带动46人。其中,2人被发展成为党员,10人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8名党员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双向带动”,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联系管理制度,并开展了“双向带动”活动,引导外出党员为家乡提供用工信息,帮助村民外出务工。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置致富、计划生育服务、文明新风、劳务输出等多个岗位,引导20多名名党员上岗履责。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修订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扩大代理范围,两年共为村民办理各类证件和事项400多件。

四是“创先争优”及“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扎实有效。村党总支分别围及绕“争创镇级(市级)先进党组织,打造水产生态示范村”活动主题,立足改善村内环境,两年承诺办好14件实事。目前,已累计投入150多万元,办结12件,2件正在实施之中。2010年11月5日,区委余书记还亲临汪桥村开展了创先争优领导点评活动。2011年9月份开始,根据上级布署,他和村党总支书记陶胜海同志一道扎实开展了“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共走访、接待群众一千多人次,办结各类事项近百次,切实做到了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通过走访活动,增进了与群众感情,争取了支持,推动了工作。

二、依托项目支撑,发展地方经济

只有引领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村班子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此,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汪桥村发展工作思路及2010年、2011年工作计划》,以规划引领发展,以发展积蓄实力、凝聚人心。两年来,多次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会议形式,先后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山、林地、水面等进行了变更发包或转让,积极清理村内各种债权债务,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得到加强。两年来,村集体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达180多万元,但由于通过项目支撑,千方百计增加集体收入,不仅没有增加集体负担,还化解了村级债务15万多元,许多陈年老帐,村干部垫资得以兑现,目前,村集体已经不欠债了。

一是提速农民增收步伐。确定了“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一村一品”项目。利用自身在开发区工作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外出务工,探索将制鞋企业劳务在当地实行代理,积极引进3家制衣企业,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农民增收效果较为显著。

二是培强村级集体经济。村窑厂占地60亩,荒废多年,在市国土部门支持下,窑厂复垦项目得以实施,积极向市经信委争取了中小窑厂关闭资金。之后,还将复垦的60多亩良田向外发包,仅此一项,便增加集体收入近10万元。积极盘活村内资源,发包一处山场近2000亩,并向林业部门争取了 “封山苗林”及“荒山造林”项目支持。年前,投入近10万元,改造荒山1500亩。近期,将完成第一批造林任务950亩,并积极争取合肥市“成片造林”项目资金。按照“投向合理、产权清晰、效益明显、安全可靠”的原则,利用省财政5万元选派干部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安徽富煌三珍公司合作,新上立体养殖项目,建设三珍公司网箱养殖基地。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入出20多万元,建设养殖基地2000多平方,网箱8个,有力地带动了汪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还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近万元,选派资金的酵母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统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乡村

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抓好村级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新农村建设有了新成效。两年来,做的效果最明显,群众反响最好的事情,就是六甲王新农村建设。2010年,将第四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百镇千村绿色家园生态示范项目”捆绑运作,在村内最大的自然村——六甲王投入近80万元,改水150户,改厕140个,新建道路3000多米,安装路灯12盏,拆除废弃房200多平方,一举拆除了村内土地庙,在原址新建了一处农民公园,村内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向市体育部门争取了“农民健身广场”项目,在公园原址新建了健身广场,引进了部分体育设施,群众劳作之余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近期,又增加投入,在六甲王村口、体育厂周围种植了景观树,实施村庄绿化工程,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向市环保部门争取了市级生态示范村项目,获得资金补助6万元。后期,采取村民自筹一点,项目资金补助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聘请人员,维持村内干净整洁。

二是基础设施有了新改观。投资20余万元,修通了汪桥近1公里长的“村村通”道路,结束了村内无水泥路的历史。争取供电部门支持,投资40多万元,对六甲王、唐虎台区实施“农网改造”,更换了大功率变压器,架设了高等级线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供电难题;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资6.2万元,铺设了大桥—马山、谈地—清泉、小吴—长山洼等3条村内砂石路。鼓励、支持唐虎自然村通过群众投工投劳,盘活集体资源等形式,修通了村外联道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积极做好汪桥集贸市场改造工作,争取选派单位、帮扶单位支持,两年投入10万多元,新建了集贸市场大棚、下水涵渠,硬化了市场路面,新修了公共厕所,种植了集市景观树,满足了村民对交易场所的需求。

三是水利事业有了新进步。利用国家加大水利兴修的有利机会,对村内大部分塘、坝、沟、渠都进行了清淤整修,方便群众生产。积极争取并配合上级水务部门投入200多万元,对汪桥双河口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此外,村内还过“一事一议”、争取项目资金、群众投工投劳等形式,投入20多万元,深挖当家塘6口,梳通沟渠12公里,新修机耕路4公里。

四是民主进程有了新加快。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党员议事会等民主决策机制,突出抓好“四议两公开”程序到位和重大事项大家共同决策。两年共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8次,村“两委”联席会议25次,党员大会9次,党员议事会10次。组建了村财务监督委员会,修定了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党务村务公开逐步规范,新建了固定的党务村务公开栏,同时,还利用工作简报、网站等方式扩大公开范围,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各项事业有了新发展。协助卫生部门,投入10万元新建了村卫生室;协调文化部门,建立了汪桥村“农家书屋”,新进图书1600多本。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补助13万元为11名村内低保户、困难户新修了房屋,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村内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村内加大投入,聘请了专职保洁员,确保主干道沿线、村部内外,天天有人打扫,时时干净整洁,在市、镇环卫检查中获得了好评。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各项惠民政策,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1%,列全镇第二。妇儿工作有声有色,关爱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受到了省、合肥市妇联的肯定,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提供的启璞种子资金,在汪桥村落实情况被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两年考核一直处于全镇前列水平。落实了防火、防汛、救灾、征兵、民政优抚、人口普查等各项工作,促进了“三农”工作协同发展。围绕“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工作目标,积极化解村内纠纷案件,两年未出现越级上访现象,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综合治理工作名列全镇前茅,并多次获得市、镇两级表彰,合肥市政法委、司法局还专程来村调研。“五五”普法工作代表市、区两级接受了省普法验收小组的检查,受到了好评,“六五”普法工作开局较好。两年多次争取选派单位支持,在“七一”、春节等重要节点,对全村困难户、五保户和老党员进行了及时慰问、扶助。

如何当名称职的村第一书记,是他一直思考和探求的课题。结合两年选派工作经历,有四点体会: 

一要搞得好团结。到村工作,与一直摸爬滚打多年的村干部相比,基层工作经验不足,村情民意了解不多,因此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他们请教和学习,千万不能以“第一书记”自居,遇到任何事情和问题都要进行深入调研和了解,充分征求每位村干部的意见,据实做出决断,以谦虚和真诚赢得村两委的支持和信任。

二要争得来项目。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一般来说,与当地村干部相比,选派干部具有视野较为广阔、联系较为广泛的优势,争取项目也相对容易。所以,他认为,选派干部到村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村争项目、争支持。但是,在项目的争取和实施过程中,要学会借力。一方面,要主动向镇党委领导汇报,取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经常向选派单位、帮扶单位领导汇报,邀请他们到村检查指导,赢得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很多项目的争取、实施过程中,没有单位领导出面协调,是很难成功的。

三要受得住委屈。农村工作与机关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生活条件相对恶劣,少数农民还存在小农意识,尤其在偏远地区,村民较普遍地存在纯朴但认死理的现象。因此,选派干部要积极克服工作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体谅个别农户的小心眼,容忍他们的过分要求,包容他们的私心杂念,理解他们的说话不算数,还要克服他们给你出的种种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发展。

四要对得起群众。这一点,最关键,是根本。组织上选派干部到村,就是为了富民强村。群众对每一位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更是报以莫大的期盼。因此,选派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组织重托,不忘群众期盼,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民所愿、解民所困、办民所需。一句话,选派任期内,要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好处,要让村级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