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党建“组合拳” 主攻扶贫“关键点”
发布时间:2017-11-01 12:10: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2388
近年来,滨海县扎实开展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进”行动,深入推进农村支部“富民七法”,既紧扣重点“靶向施策”,又紧盯痛点“合理用劲”,有效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去年全县实现脱贫1.3万户、3.1万人,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新八有”标准,在全省12个重点帮扶县脱贫致富工作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获国家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表彰。
一、突出工作融合,以靠前意识投身“主战场”。抓扶贫需要抓党建来保证,抓党建要靠抓扶贫来检验。我们认为“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党建”,扶贫越往后推进,党建越要向前延伸。接续调研,做到“底数清”。连续三年开展基层基础大调研活动,着眼“八个摸清、八个到位”,实现镇村全覆盖,梳理形成“1+16”份调研报告,排出60个经济薄弱村,交办12项48条问题清单。循环整顿,确保“无遗漏”。推行县领导带头联系、“第一书记”具体指导、“牵手致富”单位全力跟进、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村党组织书记抓工作落实的“五位一体”整顿帮扶模式,投入7000万元为经济薄弱村配置股权,设立6000万元村级债务化解专项奖补资金。压紧责任,务求“见实效”。健全完善党建扶贫督查推进机制,坚持把扶贫议事会作为“统一活动日”重要议程,把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作为事务公开重要项目,把扶贫工作作为书记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形成年初抓部署、平时重督查、年终要“交账”的工作格局,倒逼镇村党组织在脱贫路上勇挑重担、争当先锋。
二、强化队伍整合,以系统思维建强“主力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们坚信“村子要变强,要看领头羊”,坚持“选配、培养、储备”相结合,打造“不走的工作队”。让脱贫骨干“多”起来。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带头到经济薄弱村兼任“第一书记”,各单位一把手、其他科级和后备干部跟进到村任职,实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结合换届契机和工作需要,采取邀能人返乡、选贤人治理、派干部驻村等途径,调整村书记75名,其中村书记、主任“一肩挑”42人;提拔9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村书记进入镇党政领导班子;新增200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了农村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让攻坚本领“强”起来。针对“缺思路、缺技术、缺活力”等问题,对经济薄弱村干部进行全方位培训。县依托“周末大讲堂”、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每月对村书记进行培训;镇每半月至少组织一次村“三大员”学习、研讨;村每周利用工作例会,对所有村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仅去年以来,县委钱武华书记带头给村干部授课3次,领办“村党组织书记‘强身提能’工程”“‘三联三化’党建扶贫双推进行动”两个“书记项目”,牵头会办20多次。让后备人才“活”起来。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重点吸纳有志向的大学生、有能力的退役士兵、优秀返乡创业人员和致富能手,每个村动态储备6名以上后备人才,近期选拔了92名退役士兵任村书记助理和主任助理。实施“定制村官”项目,筛选8名高考考生成为首批“定制村官”人选。
三、注重项目组合,以精准思路打好“主攻仗”。补短板才能快发展。我们感到,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只有把职能优势发挥好,党建才能真正在扶贫中有作为。固化队伍“常态化”帮扶。首轮大走访结束后,在原有结对基础上,组织5972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普通居民结成“1+3+N”帮扶对子,固定结对、长期帮扶,不脱贫不脱钩。运用“阳光扶贫”手机APP,随时检查党员干部走访和帮扶情况,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牵手致富“一对一”帮扶。健全“单位帮村、人帮户”机制,组织102个部门单位重点帮扶102个村,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制度体系,今年各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630多万元。组织镇(区、街道)筛选先进村和薄弱村各1个,结成15个“强村+弱村”帮扶对子,推动对接融合、互助提升。壮大实力“造血式”帮扶。实施“一村一策”发展计划,抓住省委扶贫工作队帮扶机遇,通过光伏发电、金融资产收益分配等方式,每年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加收益18万元、3000元以上。加强创业型党组织建设,推广党支部+电商、党支部+产业等模式,实施大学生村官、村干部领办产业项目60个,带动低收入农户2560户,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催生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快速推进。(作者系滨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