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麓镇合群村:党建引领放飞“山里凤凰”
发布时间:2019-08-23 18:22: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2263
巢湖市黄麓镇合群村下辖20个自然村,总户数1009户,总人口3122人,党员110名,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林地2100亩,水面2000亩,耕地7872.2亩。曾经因位置偏远、缺乏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匮乏、村民就业质量不高而被列为“贫困村”。近年来,合群村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发展途径、提升人居环境,力求发展实效,走出了“凤凰涅槃”的新路子。
强组织、抓队伍、夯实发展基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齐发力,从优化党员队伍、提升党员素质、激发党员动力、促进党员发展等几个方面抓好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党员队伍打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生力军。通过村两委换届,将优秀退伍军人和大专学历以上后备干部纳入村班子;结合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宣传落实,因事制宜打造党建引领特色宣传阵地,提升党建宣传实效;集中精力抓好党群服务中心、支部活动中心和党小组活动室的功能发挥,常态化开展好党员活动日、党员政治生日、微党课进支部、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广大党员活动有场所、身心有归属,党性意识得到不断增强。通过选好一批带头人、建好一个新班子、带出一支新队伍,切实把党建引领目标转化为党员爱党、群众向党、处处有党的良好格局,打造出一支永不离村的“驻村工作队”。
引龙头、兴产业、实现村强民富。一是引进龙头企业兴主产,引进加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在全村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种植3000亩,并设立200亩精品苗木培育基地;引进传旺家庭农场到村发展1200亩特色种养(含300亩生态稻虾混养)。
近年来,各经营主体每年都能通过土地租赁直接为村民带来170多万元经济收入;日常提供就业岗位50个,年人均收入1.8万元,并优先安排张宝智,李二和等13名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带动贫困户20户开展户贷入股产业扶贫,每年给他们创收6.6万元。
合群村还申报了5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100亩瓜篓子扶贫产业园,成立了“合群村瓜篓子产业经营和发展合作社”,并和安徽侬安康食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合作的合同,侬安康公司将按18元/斤的保底价收购合群的瓜篓子果实(籽),同时根、皮、瓤都在收购范围。产业园吸纳了10名村民日常就业,户增收可达1万多元,预计产业园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产生收益将带动50户贫困户分红。
二是引进优势助力提成效。合群村积极引进安徽富煌集团“三珍”公司充分发挥该公司品牌、技术、市场、加工、规模等优势,通过落实种苗、扶术、运营、销售等各项支持,有力地确保了合群村“鮰鱼养殖”的经营管理效益,从而切实带动合群村3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从种养过程标准把关、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指导合群村境内种植大户传旺家庭农场开展的“稻虾综合种养”,并依托公司农产品营销渠道解决稻、虾产品供销问题,促进大户租赁群众土地、吸纳贫困户就业和技能培训,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是推进村企互动求共赢。合群村主动对接高科技食品产业化企业侬安康公司,把2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入股侬安康,用于企业优质项目日常生产经营,公司按每年7%的收益率定期上缴村委会分红,达到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增加、投入资金到期回笼无风险的预期成效。而且,在合群村发展瓜篓子扶贫产业过程中,村企双方形成了良好互动,合群村经常组织村民到侬安康公司参观学习生产、管理技术,依托公司和产业园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培训技术,侬安康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到村对产业园生产管理进行指导,确保生产成效。
为进一步壮大村主导产业,2019年合群村积极主动对接加侨公司,通过实施100万元扶贫民生工程资金入股加侨公司发展花卉苗木主导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6.6万元稳定收益。
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合群村还添置了30KW光优一座和粮食烘干设备一套,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已扩展至8个稳定的方面: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粮食烘干设备租金、村集体土地租金、村集体水资源(水面等)租金、扶贫产业园租金、村瓜篓子扶贫产业园经营收入、扶贫民生工程专项资金发展村主导产业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入,预计2019年合群村集体经济收入将从2018年15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至30万元。
夯基础、强服务、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实施标准化农田整治1500亩,兴修塘口19个、农田机耕路7.5公里,新建桥梁16座、泵站3座,清淤沟渠15.5公里。二是结合双基建设提升,投资1130万元采取人居环境整治和“一事一议”相结合的模式完成全部20个自然村环境改造,投资400万元完成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新修道路12.4公里,加宽道路10.7公里,改造新型厕所587座,安装路灯340盏,提升11.5公里道路绿化,实现了合群村人居环境整治立体化提升。三是结合群众生活需求,完善文化体育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活动场所功能,开展好“三下乡”等各项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精神需求,尤其是积极探索分类人群服务的更好提供。主动对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立足城建学院大学生学识优势,到村开展“扶心·扶志·扶学”志愿服务工程,切实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周末微课堂的亲情和温馨;探索村老年大学课程创新,进一步增加文艺活动元素,充分调动老人们主动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工作成果先后被人民网、新安晚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和推广。(刘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