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分站: 苏湾镇 栏杆集镇 柘皋镇 庙岗镇 夏阁镇 中垾镇 黄麓镇 烔炀镇 银屏镇 散兵镇 槐林镇 坝镇 中庙街道 卧牛山街道 凤凰山街道 天河街道 亚父街道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工作

巢湖市人才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9-22 10:07: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62365

“十三五”以来巢湖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破除人才发展隐性壁垒,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创新精准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巢湖市人才工作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人才强县(市)”培育典型相关经验做法被中组部《领导参阅》《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安徽工作》《安徽组工信息》等采用。

一、巢湖市人才工作回顾

(一)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构筑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巢湖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办法(试行)》(“人才22条”、《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巢湖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人才新10条”)等人才政策,从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强化人才培养激励和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等方面,进一步集聚各类人才来巢湖市创新创业,推动巢湖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形成统分工作模式。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及时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人才目标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出台《巢湖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重点评价各地各单位在人才工程落实、人才队伍培养、平台载体建设和人才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

四是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结合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紧缺专业目录,简化引进程序,面向全国30所“双一流”定向引进毕业生9人,面向社会引进紧缺专业人才35人重视党政人才交流,先后开展“比选择优”和“赛马论剑”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储备60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选派11名干部人员赴宁波市企业一线跟班学习。

五是狠抓资金绩效管理。在全省县(市)区率先出台《“巢湖英才”和巢湖产业创新团队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向百余家重点企业宣传,对近30家入选企业近700万元人才资金进行绩效管理,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二)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一是积极推荐申报上级重点人才项目。累计推荐60余名人才和团队申报省级、合肥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其中,安徽慧软科技有限公司徐榭教授团队入选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获得C类支持资金300万元。6人入选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入选庐州英才,6个企业团队入选庐州产业创新团队,争取合肥市人才资金近700万元。

二是落实巢湖市重点人才工程。先后评选表彰两批40名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三届25名巢湖市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经理,四批16名巢湖英才和12个巢湖产业创新团队,发放人才资金1000余万元。

三是统筹建设各类人才队伍。大力培育科技特派员、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金牌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稳妥做好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新落户人才租房补贴、产业紧缺人才生活资助等人才政策兑现工作。百余人获得近400万元人才资金支持。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全省县(市)区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乡村党政人才、企业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骨干力量,能支撑巢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的人才队伍。发展9批次526名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助农服务乡村振兴。招聘23批次256名大专以上学历村级后备干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以“搭建平台”为手段,推动智力成果转化

一是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大力支持中科智城等双创平台载体建设,成功入选省委组织部Ⅱ类引才平台,获得50万元奖补资金。鼓励众创空间、孵化器、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0余份,创立4家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支持10余名博士驻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绘制巢湖人才地图。在巢湖市人民政府网站、巢湖先锋网、巢湖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致巢湖优秀儿女的一封家书”,邀请巢湖籍旅外优秀人才为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整理汇编566名巢湖籍优秀人才信息。

三是组织赴外培训研修。围绕工业立市、乡村振兴发展等主题,组织人才工作者、优秀企业家、乡村振兴人才等10余批次近300余人,深入国内先发地区、重点企业考察学习,提升人才竞争软实力。

四是开展主题征文活动。举办两届“情系人才”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展现“十三五”以来,巢湖市人才工作改革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果、引领的新风尚,评选表彰各类优秀作品近20篇。

(四)以“激励保障”为重点,营造良好服务氛围

一是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办法》,各级党委(党组)根据实际,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加强对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并适时调整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中的党员负责同志联系服务专家名单。

二是开展国情研修活动。分批组织100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参加合肥市、巢湖市举办的国情研修活动加深专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状况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

三是开展政策宣介活动。每年举办“接您回家”、“春送岗位”、“百企千岗进万家”等户外大型企业和人才招聘会交流会、座谈会。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举办各类人才宣介活动,向300余名企业家讲解人才政策,并先后组织赴省内外先发地区参观考察。利用各类媒体报刊平台,开辟专栏,制作人才事迹宣传片,宣传人才先进典型。

是举办科技人才成果展。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巢湖市科技和人才成果展,展示80余项科技人才成果,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为高层次人才颁发荣誉证书。

五是加强人才公寓出售管理。印发《巢湖市人才公寓出售管理办法》多次召开巢湖市人才公寓销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人才公寓出售范围、定价方式、出售流程、物业管理等事宜,明确采取集中出售方式,已认定的各类人才可按最低两折购买人才公寓,一期223套人才公寓已开盘销售

六是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人才分类认定工作,并颁发人才认定证书组织近百名高层次人才,赴合肥市参加免费健康体检,并推荐省“特支计划”专家、庐州英才等2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合肥市组织的健康体检。帮助解决10余名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二、未来巢湖市人才工作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巢湖市将在中央、省市委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落实新发展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迈步进入人才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人才新发展格局,建成现代化人才发展新体系。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人才聚集、活力迸发、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示范区,城市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县(市)前百强。

——人才政策更加完善。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依托“人才新10条”,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实施细则,各项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到位。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人才队伍总数达到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数突破400人,满足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智力的需要。

——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结构适应“工业立市”发展需求,与战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高新产业发展相匹配,人才支撑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人才环境明显优化。人才投入增长机制更加健全,各项人才工作有序实施,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丰富,各类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数量突破50家

(三)主要任务

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围绕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人才工作整体布局结合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按照上级关于人才计划优化整合的要求,对“人才新10条”等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实施细则。

2.强化领军人才引进。按照“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确保质量”的原则,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支撑巢湖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型人才

3.突出重点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巢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巢湖市优秀企业家、巢湖英才和巢湖产业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培养集聚一批能够引领和促进我市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力度,积极组织人才赴国内先发地区、重点企业考察学习。

4.围绕产业输送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挥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作用,通过举办猎头寻访、线上云聘、智汇高校行等活动,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实现定向就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加速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为新兴产业“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5.建设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寻求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开展“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合作,构建以中科智城省级引才平台为核心,新型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人才资源整合平台、专家智库咨询平台为支撑的平台体系。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科技成果应用,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巢湖市场、安徽应用数学中心、驻巢高校等资源,鼓励重点产业企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改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开展产才协同行动。落实《巢湖市“产才协同”专项行动方案》,聚焦巢湖市“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围绕“产业振兴、科技赋能、人才集聚、要素齐备”的总体目标,通过打造菁英挑战赛、揭榜挂帅、成长顾问等一批特色品牌,精准服务巢湖市重点产业企业,赋能人才发展,重点服务全市100家重点产业企业和1000名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7.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培优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推行“1+X+N”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覆盖各领域、贯通各层级、常态化精准化制度化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网络围绕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内容,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式”“一站式”服务,有序做好人才安居保障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国情研修、市情研讨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