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图]

 

巢湖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以更广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大的胸襟来加强文化系统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着力打造过硬的文化人才队伍,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不断提升文化系统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为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认识上有位置。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涉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履行好职责。建立了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文化人才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大力整合优势资源,市文广新局由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三局合一,实行合并运转,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人才工作效率和水平,同时整合可共享利用资源,在实施全市性重要文化项目或重大文化课题时,整合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引进上有政策。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市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引进文化人才优惠政策,努力打破人才进出不畅的瓶颈,对引进的人才在项目经费、工资福利、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较高的待遇,对现有高层次人才也实行同等对待,做到对高端人才既能“引得进”更能“留得住”。把乡镇、街道文化人才的引进纳入全市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录用计划之中,在目前乡镇文广站、街道文广中心总编制数范围内,对缺编人员进行统一公开招考,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人才队伍,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结合当前文化系统人才需求实际,分配了3名部队转业文化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了3名文化方面高学历人才;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发现和引进新人才,在基层选调了4名优秀青年文化人才。

三是投入上有资金。市政府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经费预算,今年市财政已拿出160多万元,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使人才培养的投资增长与事业发展相适应。在文化设施建设中,特别是对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设施项目,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改善文化事业条件,为吸引、培养、留住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基层文化单位项目的投入,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每个站室内面积都在4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烔炀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为696平方米。站内均设有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厅,还有一定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还配置了“四室一厅”所需的图书、报刊、电脑、投影仪、摄像机、照相机、音响、桌椅等配套设备,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办公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文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是培养上有办法。针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难的实际情况,该市注重在现有专业人才中培养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文化艺术各类人才在职自学;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业务的需要,每年至少举办2次文化系统干部学习交流活动,文化系统干部每年组织1次集中培训学习,每年组织1次文化系统干部出外考察学习,从而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有助于在工作实践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过组织、策划、管理文化活动,培养文化人才,让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断提高文化专业人才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是机制上有创新。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选拔和评估机制,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实行专业资格(包括执业资格)评定(考试)与职称聘任分开,强化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取向,重点向一线的各类专业文化技术人员倾斜,在平常的考核中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文化系统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和激励,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文化人才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稿源:安徽先锋网巢湖分站  作者:方勇

来源:   编辑: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