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分站: 苏湾镇 栏杆集镇 柘皋镇 庙岗镇 夏阁镇 中垾镇 黄麓镇 烔炀镇 银屏镇 散兵镇 槐林镇 坝镇 中庙街道 卧牛山街道 凤凰山街道 天河街道 亚父街道
当前位置: 首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聚力“一体化”唱响“协奏曲” ——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09-02 18:25: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2525

风从海上来,扬帆起宏图。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登高望远、亲自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是国家的大战略,更是对安徽的巨大关怀,确认了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安徽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引领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近两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积极担当作为,全力抓好《规划纲要》任务落实。组织开展“大调研、深谋划、抓落实”活动,省级领导同志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省委召开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部署216项工作举措和30个重大工程,构建起落实国家《规划纲要》施工图。去年10月22日至24日,省党政代表团主动赴沪苏浙学习考察,签署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15项,达成一大批合作事项。轮值承办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促进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围绕“两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呈现新面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新突破,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得到新加强。


在一体化的助力下,江淮大地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经济总量正朝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努力为长三角在全国发挥更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贡献更多力量。


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


——以一体化发展为平台,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引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我身旁的这台设备叫做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定量检测系统,是专门用来对特种光学玻璃表面缺陷进行精密检测的设备,它可以发现尺寸小于50纳米的缺陷和损伤,其难度相当于在杭州西湖大小的白沙滩上寻找到一粒白砂糖。”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坚告诉记者。


能够取得这一突破,得益于企业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这两家科研机构不仅在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还把知常光电公司列为成果转化和实习基地。在此推动下,知常光电研发出的光机电一体化高端检测设备突破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瓶颈。


“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们引才引智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这个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让我们的产品走向长三角,进军全世界。”陈坚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悟空”飞天,“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这一项项国之重器的诞生,背后无不体现协同创新的力量。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国科大牵手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制;“京沪干线”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由中国科大作为项目建设主体,连接北京、合肥、济南、上海等多个城市。


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安徽在基础性、战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全力创建以“核心+基地+网络”为组织架构的国家实验室,统筹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放共享大科学装置,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贡献。


在合肥高新区,合肥“超算中心”完成招标将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加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级计算和智能计算服务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大规模并行计算模拟仿真、海量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等服务;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团队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射频负离子束源研制及稳定运行中的挑战,实现了稳定可重复的百秒量级强流负离子束引出,为聚变堆中性束注入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


进入8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多个重大平台项目有了新进展,不断增强我省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的策源功能。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为加快创新资源共享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安徽率先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并被纳入到国家《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每年还专门举行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活动,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区域内多层次全方位对接。


前不久,我省界首市借助皖北地区全面纳入长三角以及商合杭高铁开通的战略机遇,专门在上海建立离岸科创中心,加快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在对接长三角过程当中,有些痛点问题是企业自身解决不掉的,需要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际上是在为界首的企业融入长三角、对接优质要素资源搭建一个公共平台。”界首市市长何逢阳说。


6月5日,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导向,共同搭建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建设创新翅膀上的长三角。


6月6日,一市三省科技部门签订《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根据协议,一市三省将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的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共同明确协同创新、改革发展的宗旨,共同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枢纽、产业技术创新枢纽、人才价值转化枢纽三大枢纽的功能定位,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共同探索和完善运行机制,共同打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共同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1年至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综合水平年均增速9.33%。九年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迁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万余台大型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100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4000余项,交易金额达432亿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加速上行。


协同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正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插上创新翅膀。


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立足优势,加快推进与沪苏浙产业布局相融合相互补,优化产业链合作,补短板锻长板


“早上到上海浦东机场的进口设备,当天就能运到合肥。”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杰说,公司去年从上海迁到合肥,看中的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更看重的是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完整布局。


从沙子到整机,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成为全球产业链条最完整、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锚定“培育龙头企业—引进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依托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汇聚了康宁、彩虹等一大批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实现了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布局。


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安徽把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牵头成立G60科创走廊机器人、网联汽车、新能源等产业联盟,推动马钢与宝武战略重组、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总书记亲致贺信,沪苏浙作为主宾省参会,签约长三角合作项目149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4月29日,“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正式签署协议,将中国总部落户合肥。这将助力合肥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


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集团签署协议:大众汽车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一天,大众汽车集团还宣布,向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投资约11亿欧元。


随着这些汽车巨头的入驻,一个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安徽孕育。


聚焦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安徽统筹运用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等政策资源要素,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起“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更多源动力。


“立足产业基础、创新优势和市场腹地,攀升全球价值链,安徽积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越来越多的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在安徽集聚,创造了新的供给,引领了新的需求,增强了新的发展动力。”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表示。


产业链明确分工和梯次布局,更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制造业的错位和竞合发展。


6月20日,全省第六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界首市田营科技园区举行。26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285.2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11个行业领域,覆盖全省16个市。


“我们将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在界首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光表示。安徽网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南都电源的子公司,这次开工的安徽网电通科技公司年产6GWh新能源锂电池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产品主要应用于轻型电动车电源、5G通信后备电源及新能源储能电源。“目前,我们正在园区内同时建设年产6GWh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及锂电资源再生项目,这是公司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打造锂电产业闭环的重大项目。”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3年,华云数据落户无锡,在长三角及全国地区快速打开局面、实现稳步发展。2019年,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良好政策支持下,华云数据成立了安徽公司,落户合肥,迅速开展信息化、数字化业务,促进安徽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在数字基建的重大机遇下,一大批传统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理事、华云数据董事长许广彬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一市三省数字经济的同步增长,沪苏浙皖传统产业开始打通,形成同步革新、同步增长,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局面。


6月6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一市三省共同签署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长三角区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交流方面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谋划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即“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在更高起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要顺势而为培育经济新动能,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布局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形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长三角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自2015年启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以来,安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迈上了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达17.7%。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逆势增长8%。


按下互联互通“快进键”,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共同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


7月底的一天,一列搭载着200多名皖北游客的高铁旅游专列一路风驰电掣到达广德。


“商合杭高铁开通,从皖北两三个小时就能到皖南,真方便!”阜阳游客张女士惊喜不已。


奋进新时代,交通当先行。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这条快速通道纵贯安徽南北,撑起了安徽铁路网的主骨架,拉近了皖南皖北的时空距离,阜阳、亳州、淮南、芜湖、宣城和其沿线所辖县市(区)与省会合肥实现了“1小时通达”,也使得豫皖浙实现高铁“无缝对接”,加快了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


交通运输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领域、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发展迅速,以全国铁路8%的营业里程,承担了国内近20%的铁路旅客输送量。区域内城市群融入“半小时至3小时经济圈”,沪苏浙皖“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建设“新动脉”,贯通长三角东西。


6月5日,沪苏湖铁路开工,项目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合肥,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智能大动脉。


铁路纵横交错,高铁成网,动车飞驰,长三角地区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长三角铁路迎来新一轮加快建设的重要机遇,预计“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境内22条高铁、6条普速铁路、7个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总里程达7300公里以上。


近日,G4211宁芜高速公路皖苏界至芜湖枢纽段改扩建项目获安徽、江苏两省联合核准批复,为实现年内开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这意味着我省将继合宁高速、合芜高速合肥段、合安高速合肥段等高速后,再添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该项目对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提高现有通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皖苏两省联系有重要意义。”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


在江苏省南京港龙潭港区,繁忙的长江岸边,一艘“蚌埠号”货轮载着100标箱从安徽来的白色家电,正在码头边等待驳载,这些货物将经由南京港转运到洋山港,最终发往中东等地。


“目前,合肥地区70%的家电出口都经由南京港中转至上海,最后发往欧美、中东地区。我们跟安徽港航集团会进一步加深合作。”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锋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强化国际枢纽机场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优化提升港口国际供应链位势和价值链协作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在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红白相间的桥吊忙碌不歇,精准地自动抓取货轮上的集装箱,装卸到无人驾驶自动导引车上。


“上港集团与安徽港航集团在很多业务层面都有紧密合作,一体化为长三角的港口朝着世界级港口群迈进提供了重要平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欣说。


“一盘棋”布局,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下“快进键”。


九年间,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长度从11142公里增长至14804公里,铁路从6968.1公里增长到10665公里。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尤其是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长三角主要核心城市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大幅缩减。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要素资源自由畅通地流动,长三角地区将规划建设通苏嘉甬(南通-苏州-嘉兴-宁波)、沿江高铁(合肥-南京-扬州-泰州-南通-上海)、沪乍杭铁路(上海-嘉兴-杭州)、盐泰锡宜(盐城-泰州-无锡-宜兴)、沪通铁路二期(太仓-上海东站)、南沿江城际铁路等多条高铁线路。与此同时,各省市高速路网规划高度对接,众多省界断头路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在可预期的未来,长三角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协同创新、产业合作面临的物理空间阻碍将不断缩小。”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相关人士表示。


协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长三角,努力交出民生福祉满意答卷


——扩大区域共享、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去了上海的医院,在自助机上直接持卡挂号,持卡也可以诊间结算、购药,非常方便顺畅,整个流程就和在芜湖本地看病一样。”芜湖市民陶贵德对持卡异地就医赞叹不已。

上一条:习近平与安徽的故事 下一条:习近平在合肥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