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扶贫路 见证决胜全面小康——来自银屏镇扶贫站长的自述
发布时间:2020-10-29 09:49:54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2163
2018年我有幸成为了巢湖市银屏镇扶贫工作站站长,3年来,扶贫路上我流过汗、流过泪,但是,每当贫困户握着我的手不断的感激我,每当贫困户通过我们的精准帮扶顺利脱贫,我总会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三年来,我见证了银屏镇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447人到现在的全部脱贫,由原来的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到2700元到现在的1万元以上。三年扶贫路,让我真正的了解了消除贫困是一件多么光荣而又伟大的事业。
贯穿始终的“精准”之路。习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比作“绣花功夫”,要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必须“因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始终坚持“精准”为先,精准摸排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精准安排帮扶措施,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实施差异化扶持。对病、残、弱的贫困户,及时安排兜底保障性措施,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对缺技术、缺门路的贫困户,帮助安排就业技能培训6班次137人次,合理安排就业工作岗位,营造创业就业氛围,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助力贫困户自主脱贫。
发家致富的“产业”之路。生活要幸福,产业是基础,要想稳定脱贫,必须持续增收。我镇依托银屏山革命老区区位优势,以芙蓉村张山古村落为锲机,努力发展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修复陈家山口“新四军和含巢抗战支部”旧址、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等,充分挖掘脱贫攻坚中的红色资源。结合“望湖山”“岱岫晴云”等茶叶品牌,培育“一村一品”来做大特色产业;以广兴粮贸、双喜圆、明天种业等企业为辐射区,以18家家庭农场、42家合作社为载体,有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以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济带动贫困户分红。
立身之本的“科技”之路。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是当前和今年一段时间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镇以提升贫困群众产业技术为突破点,积极申请相关技能培训扶持政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培训,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立身之本。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引领作用,调动农村经济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持续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打通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旺。
坚定信心的“动力”之路。钓鱼村已脱贫户胡家金虽然腿脚有残疾,但不等不靠,为了稳定增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利用村集体70多亩水田,养殖龙虾。胡家金不断钻研养殖技术,钓鱼村党委书记司家广对农业生产技术很有研究,是个懂行的村官,经常为他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帮助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胡家金不但自己干,还鼓励本村几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一起干。不等、不靠、不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信心立起来、志气强起来、干劲鼓起来,是脱贫攻坚初衷。我镇通过开办扶贫流动大讲堂方式,积极宣传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贫困户依靠自身寻找致富新路子等典型事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贫困户想脱贫、敢脱贫、真脱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我们的担子还很重、任务还很艰巨。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我将始终围绕“三抓、三清、三确保”(抓政策落实、抓责任落实、抓特色做法,做到大账清、收入清、户情清,确保无致贫、确保不返贫、确保无负面舆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完成我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张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