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才聚智支撑崛起大业
发布时间:2017-10-26 14:06:31 来源: 阅读次数:2090
5年来,我省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千方百计开发人才资源,形成了“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各类人才活力迸发———
兴皖之要,唯在人才。 “人才强省”成为江淮大地一曲激动人心的时代乐章,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一支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为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五年来,全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人才密度比“十五”末翻了一倍。同时,人才结构明显改善,高层次人才大幅递增,科技创新型人才数量持续增长。以此为根基,我省成为全国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
科学规划构建新格局
《安徽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规划(2011—2015)》日前印发实施,为全省公务员人才队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近年来,我省为推进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大省转变,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安徽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科学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一整套具有安徽特色的人才政策创新体系。
“党管人才”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延伸。我省全面贯彻落实这一原则,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并把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力量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
省委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目前,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建立健全了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同时,我省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合肥、芜湖等地纷纷建立政府、社会、单位、个人相结合的人才投资新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省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人才开发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
以考核为牵引,我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引导各地各单位“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合肥等地每两年对县、区人才工作进行一次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工作表现的重要内容。目前,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日渐成熟,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也渐趋完备,涵盖了人才培养、使用、吸引、稳定等各个方面,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结构改善打造新优势
一项统计表明,全省人才密度比“十五”末翻了一倍。而在各类人才资源中,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壮大是一大亮点,引人瞩目。五年来,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目前,我省有“两院”院士2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87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32人。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在企事业单位中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00余名。
在马鞍山市,农民工张恒明日前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晋升为高级技师。与张恒明一样,马鞍山市已先后有365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近100人获得国家、省级技术能手称号。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大胆培养选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拓展引才渠道,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汇集江淮。“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实施引智项目900余项,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专家项目752项,引进各类专家7000多人次,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400余项。
伴随着数量质量的提升,我省人才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全省专利受理量达2.1万多项,全省科技奖获奖人数7400多人。2009年底,我省被批准为全国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以此为根基,企业创新力不断提升。奇瑞、江汽、星马等汽车企业在新品种研发、安全性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马钢在H型钢、高速车轮轮毂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难题突破,我省大屏幕LED高清显示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科大讯飞语音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机制优化激发新活力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能否用好人才,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省高新技术企业淮南矿业集团,采用轮岗交流方式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轮岗交流达到15%,区队长轮岗交流达到25%以上。目前,已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5人,技术创新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4项,国家授权专利86项。
随着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不断深入人心,曾经的条条框框被不断打破,全省上下大胆创新人才选用机制。考试录用、公开竞聘等方式在全省逐步推广;以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用人机制渐趋灵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日益创新,实现了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招聘相结合;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均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选拔。
选调、培训等方式,催生人才不断涌现。据统计,五年来,我省选调参加各级干部院校培训的市厅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分别达1500多人次、1.5万多人次和12.5万多人次,锻炼了机关干部队伍;省属企业“1232”人才培养工程和中小企业“515”人才培训计划,培养了大量企业人才;“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农村科技特派员等特色举措,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在各地形成,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考核结果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实现从重资历向重能力、重业绩的转变,并凭借贡献大小,获得相应收入及待遇;医疗、教育、出版等行业也普遍将职工业绩与奖金收入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党政机关则通过签订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等办法,努力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