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分站: 苏湾镇 栏杆集镇 柘皋镇 庙岗镇 夏阁镇 中垾镇 黄麓镇 烔炀镇 银屏镇 散兵镇 槐林镇 坝镇 中庙街道 卧牛山街道 凤凰山街道 天河街道 亚父街道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

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

发布时间:2017-10-26 11:42:32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1567

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奏凯歌之时,我市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挖掘文化遗产向心力、培育公共文化凝聚力,如今,合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硬支撑”。

升级文化产业,构筑文化软实力

20131228,我省首部动画电影《太空熊猫历险记》在全国46条院线、13000多块3D银幕上映,与全国观众见面。而这部投资千万元的3D动画电影产地就在合肥动漫产业基地,这无疑是合肥递向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也从侧面见证了合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高歌猛进,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各市之首,强势跻身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优越的投资环境与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驻合肥,掘金文化产业。

打开2013年合肥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榜单,一个个亮眼的项目无不显示出文化产业已经蝶变为合肥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华东最大文化旅游投资项目万达文化旅游城在滨湖新区开工建设,总投资约350亿元,其中文化旅游投资就高达190亿元;华东地区唯一综合型红酒主题文化产业园戈斯曼美景庄园在合肥破土动工;创维集团与科大讯飞联合共建“智能电视语音交互联合实验室”落户合肥;中航工业合肥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约110亿元……

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也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的重要‘软实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014年,我市将拿出1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创新、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方式,比如,设立文化产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文化旅游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与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共同支持文化企业贷款,利用金融产品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变事后奖补为事前、事中奖补等。

挖掘文化遗产,凝聚文化软实力

传统优秀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软实力,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

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合肥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形成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财富与遗产凝结着合肥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凝聚着城市精神的无形力量。它超越时空,成为合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组成部分。

如今,我市有庐剧、巢湖民歌等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包公故事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2013年年底,我市又有庐州木雕、吴氏船模、三河羽扇制作技艺、吴山庙会等4个项目进入安徽省第四批非遗名录。至此,我市省级非遗项目扩容至15个。用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的话说,项目数量如此之多,与合肥市重视文化、重视非遗名录的建设、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息息相关。

为了守护好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招牌”,合肥市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每年暑期在文化馆举办非遗培训班、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与百姓面对面的舞台。非遗传承人郑书山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他的铁字书法已经小有名气。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除了自己多年的坚持和钻研,他认为政府的推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仅2013年,他受邀在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进行现场展演就达20次。

完善公共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年,合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全市免费开放8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7个文化站、1个美术馆、11个博物馆,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均衡化,我市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一级。今年,我市农民在家门口乐享10411场农村文艺演出活动、18450场公益电影、7999场体育活动。农民越来越爱去的“农家书屋”也获补新书。

2013年,合肥的大小社区特别喜庆热闹,这要归功于“首届合肥市全民文化周”的推出。自该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类基层演出活动近千场,近10万人次直接参与活动,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近距离享受文化盛宴。2014年,我市不仅将延续这一品牌,还将推出又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全民阅读”系列读书活动。届时,通过阅读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书香浸润合肥人的心灵。

当然,2014年,最值得市民期待的文化聚集地之一无疑是即将免费开放的合肥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据悉,在这里,合肥市民将享受到全省最佳、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场馆的配套服务。(方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