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与产业融合 创新发展和运营模式——居巢经济开发区童婷婷
发布时间:2019-08-05 11:35:42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6049
2019年6月26日—30日,我有幸参加了“巢湖市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者(杭州)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市委组织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高端培训学习机会,同时也感谢负责此次带队的市委组织部相关领导,为我们食宿行等学习的周到安排付出的艰辛努力。
一、浙江印象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论的诞生地,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创新大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为学习先发地区人才工作经验,更好服务于家乡建设,6月盛夏,我们来到浙江省会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学习浙江在发展方面敢为人先、善解难题的思路和担当,感受人才驱动产业发展转型,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二、学习体会
(一)乡村振兴发展的典范。6月30日培训班到德清县进行了考察学习,首先来到位于下渚湖街道的二都小镇,二都小镇以上古时代防风传说为历史背景打造一个“防风古国、湿地小镇”,在2016年8月全面开建,有防风广场、二都老街、防风祠等景点,尤其是防风广场上的雾升系统,让整个小镇水汽弥漫、宛如仙境。“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相传尧舜禹时,防风氏为当时防风族部落首领,治水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夏禹治水成功后,曾邀天下各路诸侯在会稽山庆贺,防风氏因迟到被大禹误杀。事后查明,防风氏在赴会途中遭遇天目山山洪暴发,苕溪泛滥成灾,防风氏因参加抗洪抢险才迟到。不久大禹为他平反昭雪,还敕封防风为“灵德王”,并令建防风祠供奉防风神像。防风氏即为汪芒氏,现即汪姓的祖先。古往今来,防风传说已演绎为防风文化而被世代传承下来,2010年5月,防风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防风祠所在的二都村都要举行盛大的秋祭防风活动。漫步在小镇,防风文化元素尽显其中,与自然乡村风光、原生态的建筑群共同构成乡村旅游的外在和内在文化之美。
接着来到莫干山民宿,还是第一次听到“洋家乐”这个概念,裸心谷作为洋家乐的代表,将国际先进的生态理念贯彻始终,让平日司空见惯的山林和再普通不过的民居,摇身变成了人均消费在2200元以上、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的“洋家乐”,创造出部分“洋家乐”的单张床位1年上缴税金达13万元,实现了“绿水青山”的“流金淌银”。德清“洋家乐”正式成为全国首个服务类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德清县还参与到了国家民宿标准规范制定中。民宿的发展所带来的的蝴蝶效应远没有停止,当莫干山的乡村旅游有效连接了城市需求和乡土资源时,衍生而来的配套产业、出租农房和流转土地等方式,让村里的沉睡资产变成了现实资本。仅莫干山一带的60多家“洋家乐”,带动的农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转土地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就超过1.83亿元。农民从青山绿水中获实惠的“金山银山”。
巢湖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文化底蕴同样深厚,类似打造一个特色小镇,也未尝不可。以乡村为基础单元,将改善人居环境、乡村统一规划、保护传统古村落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乡村落后面貌。
(二)充满活力的人才和创业氛围。从这些天给我们上课的专家学者教授中,我有一个直接的体会就是他们都有在政府工作的经历,而且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好几个身份,身兼多个职业,既是专家又是产业园区运营人,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公司法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为这个时代、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工作。这固然有浙江人勤劳奋进精神的传承,也有浙江在人才成长环境培育中的努力和探索。2015年,浙江省就开始推进机关内部干部常态化交流,探索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让人才在流动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浙江人“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精神,滋养和造就了浙江的创新氛围。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季季有论坛、年年有大会,已成为浙江创新创业氛围的生动写照。杭州海创园创业氛围浓厚,对高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政策适合企业发展,不仅切实推进浙江省“人才新政25条”、杭州市“人才新政27条”,还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因地制宜为海归、精英人才“量身定制”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政策。浙江率先在全国进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大降低了新建市场主体的成本。政府转变角色,主动发扬“店小二”精神,提出“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新目标。“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浙江抓住政府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此撬动“整头牛”的全民改革,平均每九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二十六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
(三)灵活的招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相比于浙江,巢湖目前招商还是主要以政府招商为主,后期项目服务和运营也同样依靠于政府、工业园区的管理。政府应该适当放手,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做好监督管理职责即可。 实行创新型创业研发中心建设与运营,政府、企业和运营商多方共同参与,坚持可持续的运营逻辑,放眼全局,从顶层设计到园区规划,再到招商运营和配套落地等,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系统。
昆山早期柔性引才做法和海创园“飞地经济”新模式也是落后地区招才引智值得借鉴的做法。国家8部委早在2017年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又紧握住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政策发展机遇,在海创园的核心区块——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建设了衢州海创园,是目前在海创园发展最为成熟的飞地经济,已经产生了产业带动效应。这是先发地区和落后地区互补发展,也是衢州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不至于被发展边缘化而走出的新路径,想出来的新办法。衢州海创园实现高端人才“生活在杭州,贡献在衢州;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衢州;孵化在杭州,生产在衢州”。充分利用了海创园、杭州的人才资源,实现高端人才引进,同时也引进了人才带来的高端技术项目。
三、学习收获和启示
通过一周的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我有了以下四点收获和启示:
一是逐渐找到了以往工作中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差距,充分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更加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重要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个地区的发展,思想要不断地解放,观念意识要不断地转变、体制机制要不断地创新。在这方面,浙江的干部群众先我们一大步。
二是认识到借鉴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浙江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他们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借鉴和模仿浙江发展的经验,在他们过去发展的经验中找出可以使我们发展的道路,在工作中尽量减少走弯路,犯错误。
三是感悟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我将用创新的思维对创新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
通过这次赴杭州学习培训和考察,使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更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市委组织部组织这次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反复思考,把学到的知识、精神、经验和做法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借鉴浙江一些有益的做法,努力发展建设开发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