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旅富民——巢湖市文旅局王赵培
发布时间:2019-08-05 11:29:58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5067
6月26日至30日,本人有幸参加市委组织的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者(杭州)培训班,学习到先发地区的人才工作理念和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开阔视野,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是在当前巢湖市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的大潮中,急需大力发挥巢湖区位优势,挖掘巢湖特色文化,打响“文化旅游和近郊型都市农业”品牌,真正把产业植入乡村,让一二三产有机融合。
一、巢湖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及人才现状
(一)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文旅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巢湖市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巢湖市促进民宿产业发展政策十条》《巢湖市旅游扶贫政策十条》《巢湖市重大文旅项目招商政策十条》《巢湖市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完善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湖观光大道串联带动沿湖乡镇,高标准完成栏滨路、烔长路等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工作,村村通覆盖村庄,农村公交通达各乡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三是深入融合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引进尖山湖逸趣园、百花塘乡村大世界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实现“文旅+农业”融合。加快推进靠山张村、烔炀唐嘴、柘皋峏山乐陶轩等民宿试点项目建设,其中靠山张村已启动40户民宿建设,同步开展园区水系、道路、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亿元,计划10月初开园;唐嘴民宿已完成10套村庄房屋改造及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和10套民宿建设,已对外营业;柘皋峏山乐陶轩完成民宿立面改造及内部装潢提升等工作。
四是建立了村企结对帮扶机制,合肥市3家文旅企业与我市3个贫困村、我市6家文旅企业与6个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重点为开展农产品销售、旅游线路推广、技能培训、用工等方式为贫困户增收脱贫。争取合肥市文旅扶贫资金300万元,为大岭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工作,目前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开展。
五是创建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现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7个,三星级农家乐34家,合肥市乡村旅游美食示范村(街)2处。
六是突出“核心景区+乡村”,完成了巢湖姥山岛景区5A创建景评准备工作。完成了姥山岛植被提升、焦姥路绿化提升、旅游厕所改造提升等21项工作,正在推进焦姥路立面改造、老船塘综合整治、李公祠维修布展等11项工作。推动景区市场化运营,与安徽省旅游集团就巢湖姥山岛景区签约战略合作协议,由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巢湖姥山岛景区5A创建、运营以及周边资源(含巢湖姥山岛景区)的文旅项目开发和经营,以核心景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二)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和非遗人才情况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2019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巢湖市文化送温暖、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21场,观众达6000人次。二是开展巢湖市戏曲进校园活动10场,以城市和乡村中心学校为主,兼顾周边中小学校。共有6000余名师生观看。三是举办了巢湖市首届少儿舞蹈大赛、第四届“大湖之风”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参与人数达1000人次。四是继续深入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选择专业庐剧表演院团为群众送去正规戏曲演出,共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53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面。《织网技艺》获批合肥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玉君(《巢湖民歌》)、尹元红(《树雕画》)、黄鹏程(《有巢氏传说》)获批为第五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尹修平获批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进、培养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做好乡村文化人才引进工作。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方面,放宽选人用人条件和考核方式,对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艺术人才可直接考核招聘。抓好乡村旅游人才柔性引进。围绕我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采取岗位聘任、项目聘任、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旅游规划、创意策划、市场营销、智慧旅游、经营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发挥好旅游智库的作用,新聘一批国内著名乡村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以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目标,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引进旅游管理、旅游宣传营销专家。挖掘、扶持本土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一是以各类展演赛活动为平台,培养锻炼我市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组织队伍,深入挖掘本土民间艺术人才。二是以鲁彦周故居修复为契机,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组织巢湖作家群体开展文学主题创作活动,每年举办巢湖作家创作选稿培训班2次,不断培育文学新人。三是以各文学创作协会为平台,加强文艺创作人才培育引导。开展经常性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笔会(沙龙、采风)活动,扶持本土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保护发展。利用巢湖非遗项目,积极参与上级非遗类文旅展会,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为我市非遗传承人搭建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非遗+,在非遗传承人和市场之间搭建非遗推广、展示、销售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省级以上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并不断在各类非遗节或乡村能人实施计划中挖掘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二)抓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扶持、储备。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到乡村创业,对进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庆赛事、休闲养生文化、乡风民俗文化等创意开发的重点项目给予奖励扶持。积极引导文化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发展长效机制,在行业活动、商务会展等活动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性,促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人才凝聚、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我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官网,开设文化旅游人才资源专栏,构建人才交流信息网络平台和智慧旅游的发展体系和平台,创新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建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库,打造一支文化素养高、创新型乡村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每年组织开展考察学习活动,选派乡村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展外宣展览,每年组织乡村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类文化产业活动2次以上。培养和发展壮大导游、讲解员人才队伍。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健全导游、讲解员人才库,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文化旅游导游、讲解员人才队伍。通过开展日常培训、邀请名师名导授课、组织考察学习交流、开展岗位练兵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导游人才专业培养模式。鼓励在职导游、讲解员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全国导游等级考试。实施“励导计划”,3年内培养导游、讲解员100名;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职能,指导行业组织组建 “名导工作室”。
(三)做好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工作。加强基层文化馆(站)队伍培训。组织社会文艺骨干人才参加上级机关举办的各类专业艺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馆(站)队伍素质。加强各乡村艺术人才队伍辅导培训。常年开展乡村优秀艺术团队免费辅导培训。每年面向基层组织开展全市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培训活动,培养后继优秀乡村艺术人才。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非遗保护队伍分类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开展乡村旅游提升培训工作。对全市乡村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乡村旅游重点乡镇负责人进行培训,鼓励乡村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开展业务培训,积极推荐文化旅游人才参加省、国家级青年专家遴选,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文化旅游企业与省内旅游院校的双向交流活动。创新校企培训机制。鼓励巢湖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与市内文化旅游企业建立联络机制,与国内艺术类院校合作办学,提高办学层次。对基层文化旅游人才进行再培养再培训,选送文化旅游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定点实习,以带动基层文化旅游人才交流互动。
(四)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能人评选活动。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的职称评审。鼓励体制外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组织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能人评选。组织开展“全市十大文化旅游产业创业之星”“基层文化旅游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十大金牌解说员”等评选活动,创建乡村文化品牌,鼓励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