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振兴乡村卫生事业——巢湖市卫健委黄长江
发布时间:2019-08-05 11:30:44 来源:本站 阅读次数:6834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才去三级医院”既是广大农民的美好愿景,也是国家医改目标。然而,目前在一些我国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我市也不例外,侧面反映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其中基层卫生人才力量薄弱是一项关键制约因素。现就我市基层卫生人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现状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12各乡镇卫生院、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核定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978个,2015年基层计生服务所并入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带入编制85个,合计1063个,现实有在编人员875人,另有未入编原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所人员 (“顶岗”人员)70名,实际在岗人员945人,岗位空缺118人。其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71人,其中,初级职称504人,中级职称244人,高级职称23人。具有本科学历82人,大专学历307人,中专学历382人。
二、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
1.编制偏少,人员不足,基层医技人员工作压力过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同时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要求提高,特别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脱贫工程等,相关工作量显著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手不足矛盾突显。
2.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全市医务人员平均年龄相对较大,到龄退休人数逐年增加,为了谋划未来,考虑长远,未雨绸缪,这是我们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据2018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中35周岁及以下仅占13%,36-45周岁占44%,46周岁及以上占43%,年轻医技人员亟待补充。
3.高层次人才缺乏
高学历人员不多,没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最高学历为大学本科,且所占比例不高。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仅为23人,占3%,由此可见,我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缺乏。
(二)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严重
1.人才引进难
2017年我委向市编制委员会申请招录基层医务人员80名。对报考临床、影像、检验等专业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人数不足,不能满足招录开考比例,造成岗位核减37个。在理论考试、体检、政审过程中,主动放弃录取岗位8人,最终核减岗位45个,实际招录35人。
2.人才流失严重
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好的医务人员被有关单位陆续招聘录用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进难、难留住等现象。2016年市编办同意我委招录医务人员20名,最终录取14人,并于当年9月29日分配到各医疗卫生机构,但2017年4月至今全市医疗卫计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11人。
(三)机制不健全、人才成长渠道不畅
1.人员晋升渠道不畅
因受编制内核定的各级岗位比例数限制,致使部分人员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未能聘用在相应岗位,或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因受岗位数限制,未能参加资格评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2.未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自从2010年基层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政府改革医生的激励机制,常用的激励机制是扣发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绩效分配的手段,以此奖励努力工作的员工,鞭策后进,但是这种办法并未达到奖勤罚懒的激励效果,原因在于:一是医务人员认为扣除的固定比例的工资本来就是自己的,不是额外获得的,所以起不到激励效果,二是这种工资是固定激励,“勤”与“懒”之间的差别不大,再多也是有上限的,工资的上限导致努力会有上限,因而激励效果有限。
三、关于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扩充编制总量、调整各机构编制分配数
1.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为此,合肥市医改办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合医改办[2016]7号),要求各(县市)区基层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岗位数按照常住人口数统一调整为1.5‰,即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5名基层卫生人员。我市应按此标准,重新核定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数,使达到1181名,即在现有编制基础上增加203个编制数。
2.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编制数
当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是2009年底核定的,由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当时核定的各单位编制数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任务,应按照其现阶段服务范围人口数调整其人员编制数,以适应其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加大基层医务人员招录比例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现状和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向市编制委员会申请2019年基层医疗卫计机构人员招录计划,增加招录人数,提高年度招录比例,逐年递补基层医疗卫计机构医技人员,解决基层医疗卫计单位人员不足,提高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2.多渠道引进人才
采取“订单定向”、“三支一扶”等途径,增补医技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力量,提升医务人员学历层次,提高医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壮大我市医疗卫生计生专业人才队伍,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3.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
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引进医药卫生类本科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资格、一般乡镇卫生院引进医药卫生类大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才,简化录用程序,采取直接考察等方式招聘。
(三)健全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成长的机制
1.搭好育才平台,提升人才层次
激发体制内人员内生动力,拓宽基层卫生人才职业技能提升平台,通过在职学历继续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专科、特色科室能力提升工程,选派基层人员到区域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制定政策鼓励人员进行在职学习,不断调动基层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人才层次。
2.搭好服务平台,稳定人才队伍
加大财政对基层卫生人才的保障力度。完善在人员编制、职务晋升等方面保障政策,对服务期满的特岗医生按有关政策办理入编手续。提高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保证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来源,按规定人数配置村卫生室人员,准确测算村卫生室收支,对达不到最低收入保障标准的村卫生室,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进行补助,使村卫生室人员“干事有劲头”。不断完善到龄退出村医社会保障机制,按照自愿的原则,为乡村医生购买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3.创新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
建立基层卫生人才流动“周转池”,构建人才合理流动平台,按照“总量不变”的原则,探索编制内中级、高级职称数合理分配机制,预留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晋升空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各基层医疗机构要结合业务实际,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作用。